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

莫名其妙小小影評+ 惡魔教室The Wave



惡魔教室(浪潮)The Wave
導演:Dennis Gansel
年份:2008 Germany




如果.
在我18歲的時候我要將一個印記.一個象徵.一個精神
展現在這"世界"上.
我將會直覺的將所有我認為的直接放置與強制加諸於世界上.

如果.
在我30歲的時候我要將一個印記.一個象徵.一個精神
展現在這"世界"上.
我會把那整合成為"巨大".且經由設定與企劃再去執行.

這兩者不同的地方是.
當正青春的時候.不清楚的概念只會激情的發酵.
且認為一種累積與時間的延續.慢慢的匯市成功的.
而當不年輕且腦袋自以為成熟的年紀裡.
總覺得一次的強硬與自以為的審視後給予的力量會是更強的.
所以.這兩者之間.是沒有對錯的.

一種太自由的狀態下.或許總是找不到該遵循的方向.
但是總有許多的道路可以去嘗試和試煉.
而被壓抑下總以為這方向是與自我衝突的.
所以必許反叛與再造.而去成就所謂的道路.
所以.這兩者之間.是沒有對錯的.

很簡單的講.如果我一直用負面的態度去教育或是執行某些層次.
這樣對於目標或許比較沒有可議性且容易.
但如果用正面的方式去的話.
目標這事情.是否會變得更有趣或是平凡.不得而知.
舉個例子.
媽媽總是比較隔壁老王的兒子是律師.女兒是醫生.
而你只是一個上班族.所以在媽媽的心理層面來說:
{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比別人好.卻因沒有比別人好.用負面的話語來"激勵"}
爸爸總是告訴自己的小孩你比老王家的律師和醫生來的好.
雖你是一個上班族.但你的生活品味或人際關係強別人許多.
所以在父親的心理層面來說:
{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比別人好.雖在社會常態下是無法比較.所以正面的"激勵"}
這樣的兩種態度.哪種的教育是好的.其實.取決於他們所面對的子女.
人性本惡.人性本善這樣的爭論.
用科學.心理學.道德.甚至神學去解譯.都有其正確性.
但是決定該如何面對.似乎.決定權掌握的是在自己手裡.
可惜的是.活著.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.
因為在選擇的同時."影響"似乎比選擇來的更強悍.

"德國人沒有日本人那樣來的不要臉."
這是我看浪潮得到結論.
或許這樣的偏激甚至偏頗是不正確的.
因為兩個二戰偉大的"敵人"的民族性有些不同.
在敵人消失後.敵人的"世界觀"也是不同的.
德國人對於自我的日耳曼"純粹"在責任中懼怕了.
而日本人在那大日的態度下選擇了不面對與不在乎.
這沒有好壞.只因為老話一句.(不要開賓士.不要看A片>_<)
浪潮.是我看過最可笑的教育片.
回過頭來說前面所敘的.關於選擇下,"影響"這重要性.

所以................
解讀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意見與徵兆.
而徵兆在於經驗與成長.後而展現於顯性.
表態出現的."影響"了"選擇".
繞了一大圈.為何浪潮這電影讓我想到了選擇和影響兩者之間??

更簡單的來說.
在台灣.老師說學生們有問題嗎?
大部分的同學是低下頭希望不要被點到?
"問題"這件事情.不是應該去發現的嗎?而不是被強制尋找的嗎?
或許當真的有問題的時候.老師這腳色當下是無法解釋的.
至少.那提問題表示對於自我選擇.是正面的.而非填鴨的.
更進一方面來說.當老師的問題丟給學生的時候.
該有的態度是面對而非自我意識的選擇反擊與抱怨.
別忘了.有種.就是離開.不被認同.總會有地方認同你.
蔡依琳說.感謝當初那些不認同我的人.這句話底下.
或許.是帶著感謝的.
就如同我所敬佩的長者.最初的時候.我是與他大吵一架的.

總之.用負面的執行去教育正面的態度或許是件好.
用正面的執行去教育負面的態度也許也是好.
別忘了.被影響下的選擇.對於"選擇"的權利.是在誰手裡.

推薦:8/10

1 則留言: